57 岁老教工孙彬华:见证什刹海体校 40 多年沧桑变迁

  • 时间:2024年11月06日 15:51|
  • 来源:网络转载

从沼泽到体育馆

1963 年,13 岁的孙滨华还是北京 60 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很多同伴一样,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了滑翔伞、跳伞等业余训练,从此与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国的体育运动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增强体质,另一个是满足国防需要。”孙滨华告诉记者,“文学和体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我选择跳伞是因为这个项目非常别致,感觉就像一个仙女从天空俯视地球。其实我家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让我搞运动就是要尽快拿到工资,能吃得饱。”

经过两年的业余训练,孙滨华进入了西郊机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专业训练。“我15岁的时候拿到了工资,一个月23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然而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突如其来的政局变化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让孙滨华一飞蓝天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文革开始后,他所在机场西郊的滑翔伞跳伞队也被解散了,“我真的很舍不得,但当时的人很单纯,想干嘛就干。”

于是,1966 年 5 月 18 日,16 岁的孙滨华匆匆告别了刚刚熟悉不到两年的西郊机场工作,走进什刹海体校,成为什刹海体校的一名工地工作者。“刚来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了比赛单位,当时还是什刹海游泳池,后来改名为北京人民游泳池。”

追溯什刹海体校的历史,一般记载学校创办于 1958 年,但实际上,学校的历史更早。50年代初,园林系利用地形优势,在海边的沼泽地上挖了一个游泳池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当时叫什刹海游泳池,属于园林系。1953 年,当时的园林局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园林局,另一部分归新成立的体育委员会所有,游泳池归体育委员会管辖。“那时候,普通人可以花三五美分去游泳池游泳;冬天海水结冰后,冰面成为我国第一支冰球队的训练场。”

“关于什刹海体校最早的事情,我也听了师傅们的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初,我国体育运动基本上都是靠苏联专家带队训练的,新中国第一支男女排练队就是在这个体育馆训练的。借鉴苏联的经验,组建了一支体操队,体操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当时练习过传统杂技的孩子。这两个传统项目仍然是什刹海的强项。直到 1966 年,什刹海才拥有了自己的中国教练团队,并组建了排球队、体操队和冰球队。孙滨华回忆说,北京市体委第一任主任柴泽民在任期间主持了什刹海体育馆的建设。1955年,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馆——什刹海体育馆诞生。

油毡棚走出了范长茂

什刹海体育场由日本 Ansan 设计,所有者是一名日本战俘。体育场当时可容纳 3,000 人,然后在沼泽地上建造了一个体育场。北海体育场的场地一直是一片泥地,不仅没有跑道,而且看台也是用木板砌成的,直到 1971 年,看台才改成混凝土。当时我进体育场看比赛的时候,一般的比赛门票是1美分,好的比赛是2美分。

“我进学校的时候,在北海体育场当外勤工。我们的养护现场是用磨坊手工压榨的,稻草放在土壤上,当时没有任何条件,一切都是基于经验和探索。“这是一个可以容纳 5,000 名观众且没有跑道的泥土场馆,但它已成为那些年在北京举行的各种比赛的巨大舞台。”几乎所有的比赛都在这个场地举行,排球、篮球、中国摔跤,甚至还有露天电影。记得当时校长叫刘培伟,是个地下党员。”

孙滨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外国运动队来中国打比赛,赛前训练都在什刹海体育馆进行。“当时接待外国客人非常严格,我亲自去东华门给他们买了崂山矿泉水,苹果都是用卡尺测量的,一点也不含糊。”

1961 年,什刹海增加了乒乓球工程,乒乓球训练馆是用油毡搭建的棚子,当时可以放 18 张桌子,冬冷夏热,高度只有 3 米,而国际标准训练馆则有 8 米高。不过,范长茂在什刹海的时候,却是在这样的训练场地练功的。1983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范长茂作为男子团体冠军的一员,获得了什刹海体校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当时范长茂已经到了八一队,被选入了国家队,我有个印象,范长茂拿到冠军的时候,学校里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但是他们都觉得他拿到了冠军,为什刹海赢得了荣誉,大家都非常高兴。”

吓跑新加坡探险家

“应该说,什刹海体校目前的训练场馆和设施是世界级的,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就是为了满足学校的需求。”孙滨华的工作不像十几年前那样忙碌,“我主要是跟进和检查场馆设施的情况,以前很多设备都是人工维修的,都是靠传统经验完成的。现在要求不同,管理者必须了解国际先进设备的发展趋势,包括各种比赛规则的变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

世界一流的设施、高水平的教练团队、精心挑选的种苗,为什刹海培养人才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座大理石石碑,横卧在办公楼的后面,醒目地刻有“世界冠军的摇篮”的七个大字,铭文下方,密密麻麻地刻着从这里走出来的 31 位世界冠军的名字。“这其实就是学校的文化,所有进入学校的学生和队员在进入学校后都要接受校史教育,看着这些冠军的名字,他们会更有动力,更懂得自己的方向。”所有想走运动之路,选择走什刹海的孩子,我想他们都怀揣着冠军梦。”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罗薇站在跆拳道女子72公斤级冠军赛的领奖台上时,什刹海体校校长、罗薇的教练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坐在后海英源酒吧的二楼,打开香槟,想喷多少就喷多少,大声喊叫......与以往的冠军不同,这位冠军是什刹海“自己的人”的冠军,“那段时间全校都沉浸在兴奋中。

新加坡政府负责文化和体育的官员最近访问了什刹海,看到了什刹海学校的设施和成就,并表达了他希望在新加坡建立这样一所学校的愿望。当他进一步检查时,他连连摇头,叹息道:只有中国才能有这样的学校!

他指的是该系统的优势——北京市政府每年拨款3000多万元,学校在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年收入1000多万元用于教学、人才培养和比赛;作为体校沧桑的见证者,孙滨华的感悟更耐人寻味:“什刹海不是一天建成的。60 年代以前是创业探索,70 年代、80 年代是建筑业,90 年代的飞速发展与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什刹海这么多年能出海这么多冠军,这绝非偶然,是几代人默默奉献、努力拼搏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这个让什刹海人引以为傲的荣誉!”

什刹海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奥运金牌任务的压力让一些运动项目选拔后备人才越来越难,“比如跆拳道、拳击等项目,目前没有来自北京的选手,即使是乒乓球,也只有 40% 来自北京。”

在奥运战略背景下,国内省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水平,这一切都让这所有着传奇历史的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