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体育 70 年,追寻女篮黄金一代的辉煌足迹

  • 时间:2024年08月18日 15:18|
  •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成立70周年。

70年来,体育健儿无数次为国家升国旗、奏国歌世锦赛 篮球 几年一次,体育早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之一。

我们秉承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带大家回顾中国体育发展的艰苦历程,展现每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风采。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前中国女篮核心球员郑海霞的故事。

参加过4届奥运会的郑海霞。视觉中国资料图

在中国篮球史上,女篮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

从1974年首届亚运会夺得季军,到1982年亚运会上怀揣“冲出亚洲”的历史信念登顶亚洲之巅,再到在世锦赛、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

短短十年时间,当时女篮的黄金一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赛上创造出了傲人的战绩。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四届奥运会老将郑海霞。“中国长城”、“世界女篮最佳中锋”、“郑海霞时代”,标签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也无法完全概括她对中国篮球的贡献。

但郑海霞说:“中国篮球成就了郑海霞,篮球就是我的一切。”

郑海霞效力于WNBA。

16岁出生的她为中国女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3年,16岁的郑海霞首次入选国家队,揭开了一代中国女篮的辉煌历史。

“不太确定,很模糊,很迷茫”,这是郑海霞对首次进入国家队经历的记忆。

郑海霞回忆说,时任中国女篮主教练杨博永可能把我选为队里第11位或第12名队员,目的是培养新人。

由于当时她只有16岁,郑海霞告诉澎湃新闻:“当时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非常惊讶。天呐,我进了国家队?我可以和这些偶像一起踢球?”

但她的表现丝毫不像“新秀”。那届世锦赛,郑海霞场均出战17.2分钟,贡献7.4分、2.4个篮板、0.8个盖帽,投篮命中率高达59%,超高的效率让她在首次亮相世界舞台时就获得了一枚铜牌。

凭借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表现,加上首次国家队的经历,外媒开始称她为“中国女篮的长城”,甚至断言郑海霞未来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中锋。

这让郑海霞意识到,既然加入了国家队,只有刻苦训练才能走得更远。

她每天都会晨练,早上八点半训练,下午三点跟球队练球,一天三次。作为大个子中锋,郑海霞的训练量丝毫不比小个子球员少。

“别人能进450个球,我能进700个球。”郑海霞说,“有一段时间,杨博勇教练训练我的手感、触觉和反应。我赤脚练习足球运动员扑救、倒地接高难度球的动作,一组15次,每天这样练了近半年。”

这样的训练让郑海霞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身材高挑的她不仅能在阵地战中“吃掉”对手,还能参与快攻,在与欧洲球队的对决中占据优势。

转眼间,第二年,中国女篮就以预选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洛杉矶奥运会的参赛资格,随后又获得了一枚奥运铜牌,中国女篮首次参加奥运会就在世界舞台上升起了五星红旗。

由于在世界大赛上屡创佳绩,中国篮球确立了“女篮第一”的既定方针,出现了中国女篮率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男篮紧随其后的良好局面,中国女篮在世界篮坛的历史地位逐渐显现。

海霞时代,奥运亚军被视为经典

经过首届奥运会的经历,郑海霞连续参加了三届奥运会,中国女篮正式进入“郑海霞时代”。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4年澳大利亚世锦赛上,中国女篮连续夺得奥运会和世锦赛亚军,将中国女篮的成绩推向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在这期间,中国女篮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在苏联举办的第十届世锦赛上,中国女篮在小组赛中输给了前捷克斯洛伐克队,遗憾未能进入四强。

回想起这场失利,郑海霞仍旧感到遗憾,“上半场我们领先对手17分,下半场却输了,结果无缘四强。那场比赛之后,我们每场比赛都赢了近20分,实力很强,那场比赛输了,很可惜。”

不久,中国女篮进行了重组,但由于球队从主教练到队员都进行了较大变动,导致中国女篮在接下来的汉城奥运会上再次未能进入四强。

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篮才迎来了转折点。

郑海霞回忆说,中国女篮由年轻教练李亚光带队,“以前战术配合主要靠我和高个子中锋,李亚光教练带领我们坚持小、快、灵、准的打法,坚持多人轮换,每场比赛场上都是9、10个人,把每个队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在李亚光的体系下,郑海霞不仅要在内线得分、抢篮板,还要在高位传球、助攻、策应,在承担起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盘活了整个中国女篮的进攻。

最终世锦赛 篮球 几年一次,中国女篮以小组第二的身份闯入半决赛,并在半决赛中以39分之差击败古巴队,以一枚奥运银牌创造历史。

1994年澳大利亚世锦赛,中国女篮再次夺得世锦赛银牌,打破了中国女篮在世锦赛上的最佳成绩记录,两次世界第二成为中国篮球史上最经典的时刻。

勇敢进军WNBA,成为中国球员榜样

凭借世界大赛的辉煌成绩,郑海霞于1996年只身前往WNBA。

当时郑海霞已经年近三十,用她自己的话说,“去美国打篮球的时候,已经是暮年了。”

但郑海霞在职业生涯末期决定去WNBA打球,原因有二:“一是想知道自己这个年纪还不够优秀,想在WNBA证明自己。二是当时我是第一个去WNBA打球的中国球员,甚至是亚洲球员。我有责任告诉全世界,中国球员可以在美国联赛有一席之地。”

但在海外打球和过去不同,虽然郑海霞从未强调过自己的不舒服,但透过她的叙述,可以想象那段日子有多么艰难。

“我一个人,连翻译都没有,也没人陪我。我给你安排了房子,其他的你得自己想办法。比赛结束后我怎么吃饭?我也不知道。我8点15分就要走了,没人会在意我想不想吃早餐,除非我再付60美元……”

郑海霞很少提及自己的WNBA经历,虽然她曾获得过WNBA最高命中率奖、最受欢迎球员奖,但那段艰难的日子“只会让别人心疼、同情,让人觉得我真的不容易,换一个中国球员去适应,真的很难。”

“但我从来不觉得害怕,也不觉得苦涩。有什么苦涩呢?一会儿就过去了。”

不过,WNBA最甜蜜的回忆仍然与中国篮球有关。

“当我效力于洛杉矶火花队时,中国男篮来美国访问。他们来看我的比赛。那场比赛我得了28分。那是我打得最好的一场比赛……”

人生的坎坷如今已成为过去,但对于中国篮球的发展来说,郑海霞的留洋生涯让后来奔赴WNBA赛场的中国球员更加瞩目,尤其是今年4月韩旭再次被WNBA球队选中,在年轻球员身上,更能看到中国女篮的传承。

历经坎坷,中国女篮迎来希望

随着郑海霞球员生涯的结束,中国女篮开创的“郑海霞时代”以及那段辉煌的历史,也渐渐被人们淡忘。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女篮未能出线,2004年雅典奥运会世锦赛 篮球 几年一次,中国女篮仅获第9名……在郑海霞、隋菲菲、宋晓云、陈晓丽、苗立杰、陈楠等一批功勋球员淡出国家队后,中国女篮经历了新老交替,成绩始终起伏不定。

但在去年举行的女篮世界杯上,中国女篮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创造了黄金一代以来近24年来的最佳世界杯战绩。

一场又一场尘封的历史被改写,在不久前结束的女篮亚洲杯上,中国女篮再次战胜澳大利亚队,创造了近25年来对阵澳大利亚的首场胜利。

就此而言,后海霞时代的中国女篮终于重新焕发活力,确立了以韩旭、李月汝、杨力伟等多位年轻球员为核心的阵容,她们将是未来中国女篮的主力。

郑海霞对新一届中国女篮充满信心,“有了韩旭、李月汝等年轻球员,又有中方主帅回归,我们一定会充分利用中国人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好每个队员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年轻队员的作用。”

郑海霞也给小球员们送上了属于自己的寄语,“冬天最冷的日子,夏天最热的日子,都要刻苦训练,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努力,要拼搏,还要预防伤病,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

“篮球是我的一切,是我心里抹不去的颜色,中国篮球成就了海霞,也让我成为了中国篮球发展的见证者,能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我感到很自豪,感恩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