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篮三战尽墨,胡尔塔斯、卡波科洛打爆日本队,八村垒与姚明的相似之处

  • 时间:2024年08月16日 09:59|
  • 来源:网络转载

老NBA球迷应该对41岁的韦尔塔斯和29岁的卡波克洛还有印象,一个是2015年被湖人临时签下助阵并陪伴科比度过最后一个赛季的南美后卫,一个是在NBA打了7年球,2022年被凯尔特人裁掉的流浪者。

今天两名球员分别砍下13分8助攻和33分17篮板,战胜了八村塁缺席的日本队。

世锦赛篮球2020_篮球世锦赛几个亚洲对_世锦赛篮球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八村塁与姚明十分相似,两人都模糊了人们对亚洲篮球的认知。

一位连续近十年稳居国际篮联世界第一、统治内线的球员,帮助在世界篮坛远远落后的亚洲连续三届大赛(2004年雅典、2006年福冈、2008年北京)闯入八强。

一个凭借混血优势,让全世界,特别是一些羡慕的国内球迷,都觉得“小日本够厉害”的球员。

事实上,无论是本世纪初的中国男篮,还是如今的日本队,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大洲(南极洲除外),距离世界篮球中心还很远。

篮球是现代最依赖个人表现的团队运动篮球世锦赛几个亚洲对,过于强大的个人往往会掩盖整体发展的不足和漏洞。

不过,因为法国队在本届奥运会上以90比94险胜东道主法国队的表现,引发了部分国内球迷的集体不满。

日本队能和日本选手势均力敌,看看你们!

‌‌他们看上去对缺乏比赛感到愤怒,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篮球,尤其是不懂中国篮球的表现。或者换句话说,

中国男篮的衰落篮球世锦赛几个亚洲对,难道需要用奥运会上日本的表现来证明吗?这不是像秃头上长跳蚤一样明显吗?

‌虽然自己的失败确实令人沮丧,但最令人心碎的是邻居的成功。

如果你因为这种心态而愤怒,那么问题就在于你自己,而不是中国男篮。

其实,理性的球迷都明白,篮球的没落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世界篮球的发展在21世纪进入了超级快车道,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而中国篮球则如同当年的清政府一样,完全错过了。

只是由于姚明出现的几率只有十亿分之一,这一尴尬才被推迟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篮球、足球等当今世界高度职业化、全球化的运动项目,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崛起,而国家队作为一个国家篮球金字塔的顶端,往往需要一批天才球员的涌现,才能力挽狂澜。

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往往会很快陷入低谷。

其实篮球世锦赛几个亚洲对,不仅仅是中国队这支亚洲霸主球队,10年前,欧洲豪门西班牙队和希腊队,南美劲旅阿根廷队,在各自“黄金一代”退役后,都进入了一段陌生的低谷期。

回溯到十年前,90年代初是世界篮球的分水岭,1992年梦之队的登陆巴塞罗那,极大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加索尔、诺维茨基、帕克等同辈欧洲巨星都曾提到过乔丹的偶像效应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另外一个被忽视的重要机遇是斯拉夫半岛开始的连年内战,吸引了大批优秀的职业篮球教练来到南欧(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彻底提升了欧洲很多国家的篮球青训水平。‌

欧洲真正的“球王”相当于被动地给欧洲各国篮球输血,之后不仅上述三个国家的地方联赛逐渐成为欧洲篮球的中心,还涌现出一大批未来称霸NBA、FIBA世界的巨星。

1992年梦之队的足迹播下了种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欧洲篮球的整体竞争力逐渐显现。21世纪初改制的欧洲冠军联赛()和欧洲杯联赛()不仅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FIBA联赛,也是继NBA之后世界第二高水平的篮球赛事。

虽然他们还无法组织吉诺比利、加索尔、东契奇等顶级球星加盟NBA,但却不断吸纳非洲、南美等大洲的精英球员,充实自己的联赛。无形中,作为法国“后院”的非洲,以及与南欧有着血缘关系的阿根廷、巴西等国篮球水平也水涨船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1994年世锦赛上战胜西班牙,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战胜阿根廷,但到了本世纪初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非洲兄弟曾经是我们轻松得分的对手,甚至在2010年土耳其世锦赛之前,我们也是轻松取胜的对手,但现在我们连成立不到20年的南苏丹都打不过。

姚明对于中国篮球的意义依然被低估。

他凭一己之力,让作为亚洲霸主的中国男篮看上去有能力与国际篮联世界二三流球队抗衡,甚至在2004年奥运会上战胜了两年前刚刚夺冠的塞黑队(想象一下今年日本男篮战胜德国队)。

但无论是2004年的雅典,还是2006年的福冈,还是2008年的北京,我们与国际篮联世界在篮球整体对抗上,特别是外线攻防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姚明(王治郅+易建联)为首的内线群,让我们当时依靠内线优势保留了一点竞争力,但也掩盖了我们外线球员的全方位差距,而外线球员是下一代篮球革新的主角,从内线到外线。

我们需要反思吗?当然不需要。

因为我们对此反思得够久了,姚明在2008年奥运会退役之后,频频触及底线的失败,一再侵蚀着国内球迷对这支同样辉煌的球队的耐心与好感。

真正在球场上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欢乐的一代球员,几乎都是CBA联赛成立前,在运动队+青少年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球员培养方面,近三十年的NBA一直乏善可陈。

每一次失败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反思,甚至隔壁不那么成功的奥运之旅也会让我们感到紧张。

我们无法面对失败,无法面对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没能正视现代篮球发展的现状和规律。

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的管理层,也适用于大量正在无端抱怨、仍在梦想未来之事的媒体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