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的快乐与悲伤并不相同,科比虽然没有经历过贫民窟的生活,没有经历过充斥着枪支、帮派、毒品的童年,但他自然也有自己的伤痛与烦恼。
在科比去世近一个月后,追悼会刚结束,我们昨天发布了《科比布莱恩特:一个陌生人决定成为伟大的人》这个视频。我们想通过这个视频,带领大家重温科比布莱恩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努力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他的经历,他的艰辛,以及他留给我们的传奇。以下是这个视频的文字记录。
意大利进口
费城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英文名为“City of Love”,希腊文意为“兄弟之爱”,因此费城又被称为“友爱之城”。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产业转型和城市治理不当中,这座城市逐渐成为美国种族问题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民权组织(Civil Rapid)和费城警察局都提供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仇恨犯罪数据。2018年,一名黑人男子因未下单就使用洗手间而被星巴克工作人员逮捕。去年,13名警察因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种族仇恨言论而被解雇。这些都是在费城发生的事情。
科比·布莱恩特1978年8月23日出生在这座充满友谊和仇恨的城市。他当然没有因为种族而遭遇太多的困扰,毕竟他的父亲乔·布莱恩特曾是一名NBA球员,效力于费城76人队,年薪200万美元。
科比出生前一年,76人队趁着ABA和NBA合并的混乱局面,引进了ABA最具统治力的球员之一朱利叶斯·“J博士”·欧文,并成功闯入1977年NBA总决赛,但败给了波特兰开拓者队。这一年是乔·布莱恩特距离NBA总冠军最近的一年。科比出生后,乔·布莱恩特又在NBA以角色球员身份打了五个赛季,随后从NBA退役,前往意大利继续篮球生涯。
1984年,大卫·斯特恩出任NBA总裁的那一年,科比和家人从美国搬到了意大利。他们先是在意大利中部的里埃蒂定居下来,这是一座人口刚刚超过4万的小城市,距离罗马不到100公里。两年后,他们搬到了南部的海边小镇雷焦卡拉布里亚,随后又搬到了意大利北部的雷焦艾米利亚,一座以儿童教育闻名世界的小镇,距离米兰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在这里,科比成为了一名AC米兰球迷。这也是科比在意大利最有家的感觉的地方,他称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但与美国不同,意大利是一个相对同质化的国家,超过92%的居民都是意大利人。科比的家人不会说意大利语,在当地也没什么人脉。科比在几次采访中都提到,在意大利生活期间,身边几乎没有像他这样的黑人孩子。这段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因为他需要快速成长,克服一个美国黑人孩子在意大利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为了让孩子更有家的感觉,科比一家想尽了一切办法。当时,意大利篮球联赛中也有一些退役的NBA球员在打球,家长们会想方设法安排一些聚会,让孩子们一起打球。其中就有同样效力于76人的哈维·卡钦斯。他的女儿只比科比小一岁,名叫塔米卡·卡钦斯,后来成为WNBA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篮球运动员之一。塔米卡和科比几岁时在意大利成为玩伴,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日后会成为如此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在意大利期间,科比借助祖父从美国寄回来的NBA比赛录像带不断磨练球技。80年代的NBA是湖人队的天下,湖人队在九年内夺得了五次总冠军,科比十几岁时就成了湖人队的球迷。夏天休赛期,乔·布莱恩特会带着家人回美国,专门找一些青少年夏季比赛给科比练习。
随着乔·布莱恩特篮球生涯的结束,科比八年级时,科比一家搬回了美国。科比回到费城,并于 1992 年就读于劳尔梅里恩高中。
但对于14岁的科比来说,家乡对他来说有些陌生。从成年到青少年时期,科比都在意大利长大。他的意大利语说得很好,但英语却很一般。上课时,老师多次叫他回答问题,他却连课本内容都读不通。黑人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俚语体系,科比很难融入其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身份问题始终伴随少年时期的科比。6岁移居意大利后,他是生命中唯一的美国孩子,一个黑人孩子。但14岁回到费城后,他却成了一个不懂当地文化、操着一口奇怪的意大利口音的“外国人”。斯派克·李曾拍摄过科比和塔米卡的访谈,片名就叫《(从意大利进口)》。两人长谈跨国成长经历对他们的影响。
在科比后来的人生中,我们会看到他为了融入美国非裔群体付出了多少努力。但现在,让这位少年感到最安全的东西不是别人,而是篮球。
进入高中后,科比在大一时就入选校队并担任首发,并在随后四年的校园生涯中创下了2883分的得分纪录。新秀科比第一次被媒体注意到是在1992年12月《费城问询报》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写道:“记住这个孩子,科比·布莱恩特,6英尺4英寸,14岁的高中一年级生,乔·布莱恩特的儿子。他不仅可以打大学篮球,还可以成为首发。”
高中四年,科比几乎参加了高中生校内校外能参加的所有重大比赛和训练营。1995年,乔·布莱恩特找到了“球鞋教父”桑尼·瓦卡罗。这位传奇体育营销人帮助耐克签下了乔丹的第一份球鞋合同,为之后几十年的Air品牌传奇奠定了基础。当时他已经离开耐克,加入阿迪达斯,并创办了ABCD Camp训练营,帮助公司发掘年轻球员。
乔布莱恩特找到瓦卡罗,说服他让科比参加ABCD训练营,科比后来也成为了1995年训练营的MVP。科比的表现征服了不少球探和品牌,为他高中毕业后签下6年的阿迪达斯球鞋合约,跳过大学直接进入NBA奠定了基础。
名气飙升之后,虽然还未正式进入NBA,但科比就开始像其他成名的年轻运动员一样,签下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代言,接连出演了好几部情景喜剧。此外,在1996年5月的高中毕业舞会上,他还带来了一位当红女明星——要知道,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加NBA选秀。由于当时两人都未满18岁,科比便得到了母亲的允许,预约了时间。当地大批媒体得到消息,纷纷在学校外面举着摄像机和枪等着科比和他的舞伴。这差点毁了同学们的毕业舞会,谁也不想他们的毕业舞会变成两个小明星和一堆娱乐媒体的狂欢。
舞会后的那个夏天,通过经纪人团队的操作,科比的团队成功打消了高顺位球队提前选中科比的念头。2016年,一位篮球记者写了一本书《男人中的男孩》,其中提到了经纪人团队采取的措施,包括不让一些有意向的球队接触和试训科比,甚至还威胁当时非常接近选中科比的篮网队,“如果你们选中科比,科比就回意大利打球。”最终,科比在第13顺位被夏洛特黄蜂队选中,经过两周的操作后,被交易到了湖人队。
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完美的少年成名故事,直到科比真的踏入了他梦想的NBA赛场。
好队友,坏队友
1997年1月,体育作家帕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比,你现在喜欢NBA吗?》的文章。文章记录了他对湖人队比赛日的观察:下午,来到密尔沃基的湖人队球员在他们下榻的酒店大堂里享受着这座城市著名的下午茶,周围都是漂亮的球迷,而新秀科比则独自在房间里吃午餐;在晚上的比赛中,科比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板凳席上,看着他的队友新秀雷·阿伦大放异彩,而他自己只有几分钟的上场时间,一分未得。
这是科比新秀赛季的一个典型缩影。在球场上,时任湖人队主教练哈里斯似乎并不欣赏这个自信的年轻人。科比以替补身份打了两个赛季,第一个赛季的上场时间只有15分钟。他甚至怀疑跳过大学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科比在今年年初接受《ALL THE SMOKE》节目马特·巴恩斯和斯蒂芬·杰克逊采访时,也提到教练当时的做法让他感到“不公平”。
球场上的问题随着菲尔·杰克逊的到来开始得到解决,但场外的问题似乎更加棘手。1998年《新闻周刊》的一篇专栏文章标题非常准确——《科比独自行动》。科比的好胜心使他无法忍受欢声笑语的球队氛围,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人际管理上。奥尼尔最近回忆科比的趣事时提到,球队开会时,菜鸟科比会独自躲在角落里,全速模拟各种运球和投篮动作,大汗淋漓,自言自语——关键是他手里甚至没有球。
科比就像班里成绩最好但行为怪异的尖子生,作为同学,你很佩服他,却很难喜欢他。随着这名转校生的成绩越来越好,他和老班长奥尼尔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1998年停摆赛季,也就是科比开始打首发的那个赛季,科比和奥尼尔甚至还大吵了一架。
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和职业生涯接近尾声,科比和奥尼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逐渐得到修复。但如何与队友建立理想的关系,一直是科比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2003-2004年是科比职业生涯最黑暗的一年。鹰郡事件后,他的声誉跌入谷底,球迷对他失望,品牌代言与他解约。他和奥尼尔之间的问题不断升级,湖人管理层在两人之间做出选择。他的导师菲尔·杰克逊在离开湖人后几乎写了一整本书来批评科比。此外,科比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重新赢得家人的信任——比如在那一年之后,我们看到了科比右臂上的第一个纹身(科比妻子和一只蝴蝶的图像)。
在这十多个月的黑暗时期,科比做了几件事,他给自己取了《杀死比尔》中女杀手的代号作为绰号,也就是黑曼巴,将自己与球场外的喧嚣隔绝开来,将自己最凶猛、最具攻击性的情绪全部装入这个人格,走向球场,用最纯粹、最专注的竞技状态让自己平静下来。
在球场之外,他似乎开始反思自己与他人nba科比退役视频,尤其是球队的相处方式。不过,科比似乎最终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
在2012年科比与斯马什·帕克的著名争吵中,曾在2005年至2007年效力湖人两年的斯马什表示,他觉得科比是一个极其糟糕的队友,他不喜欢科比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他表示自己不能留在湖人,因为他不想当“舔狗”,洛杉矶湖人应该改名为洛杉矶。他还多次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训练中试图和科比聊一些篮球以外的事情,科比板着脸告诉他,在他有更多的成绩证明自己之前,他没有资格和我说话。
科比对队友的冷漠和残忍一直是球场外经久不衰的话题。湖人传奇球星魔术师约翰逊几年前曾与著名篮球记者和作家讨论过领导力问题。魔术师约翰逊认为,一名球员领导球队有四种方式。第一是以身作则,第二是威慑,第三是大量沟通,第四是以上三者的任意组合。
科比肯定经历过在几种选择之间的犹豫。在独自带队几年后,科比似乎开始加强与球队的沟通。他在与比尔的电话中提到,在2008年湖人交易来加索尔,阵容齐备后,他努力与队员们相处融洽,成为队内密友,照顾大家的情绪,做一切他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但那年的总决赛nba科比退役视频,湖人以4:2输给了死对头波士顿凯尔特人。科比花了一个夏天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湖人输了,是因为他们不够狠,不够强硬。
他再次调整了自己的领导风格,在训练中和媒体面前变回了坏人,尽一切努力让队友发挥。然后,湖人队连续两年夺冠。
很难说科比向比尔解释的领导风格变化是否真的是湖人两连冠的决定性变量,但科比本人显然相信了这一点。后来在2012年的斯马什事件中,科比在网上写了一封著名的自白信。他表示:“有时候你需要把球队的成功置于你良好的个人形象之上。你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唤醒队友心中真正的野兽,不管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怨恨你。这比把球更多地传给他们或让他们感到舒服更重要。我想成为一个胜利者,而不是一个好的队友。”
这仿佛是科比一生的信条。
世界的、时代的
自2003年詹姆斯加入联盟以来,NBA乃至整个美国体育界最大的争论就是科比和勒布朗谁是联盟最佳球员。从得分能力、个人荣誉、战绩来看,科比胜出;从得分以外的数据、观众号召力、背景、参与社会话题等来看,贫民窟出身的勒布朗更受黑人群体的欢迎。如果你当时访问一些国外的聊天室,很多网友一开口就会问“科比还是……”,以辨别对方是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8年2月,体育媒体BR的主编看不下去了,撰文称:“我已经受够了科比和勒布朗之间的争论。我一起来上网,就看到至少有二十几篇比较两人的文章。”但半年后的北京奥运会,让这个话题短暂地结束了。
首先,科比在2008年美国队中树立了几乎无可置疑的榜样和领导力。其次,在这个拥有全球第二大NBA市场的美国,除了姚明,可能没有其他篮球运动员能与科比相提并论。开幕式上,镜头经过同样是地球上最优秀的运动员纳达尔和费德勒后,转向科比,整个鸟巢瞬间沸腾起来。
每一位入选美国国家队的 NBA 球星都认为他应该是一个大人物,直到他们发现科比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
2009年,《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科比征服中国》的文章,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对科比的热爱是当代体育界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科比在中国的现象其实可以理解。1984年nba科比退役视频,也就是科比全家移居意大利的那一年,大卫·斯特恩出任NBA总裁。此后的30年里,斯特恩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借全球化之机,向全世界推广NBA,尤其是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推广。1989年他来到北京,在央视大楼通讯室等了40分钟才见到节目采购负责人的故事,至今仍被球迷津津乐道。在他的推动下,姚明在2002年成功登陆NBA,NBA在2004年举办了中国赛,这些都让中国成为NBA除美国之外最大的海外市场。
在乔丹第二次退役之后,NBA急需一位在能力和形象上都能匹敌乔丹的明星球员来担任NBA的门面,而科比恰好脱颖而出。
21世纪初,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我们很早就有了这样的球迷论坛,几年后我们甚至能在上下学或上班的时候,通过文字直播和图片直播用功能手机关注NBA比赛。后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以及中国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轻松观看NBA比赛。某种程度上,科比是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之后认识的第一个NBA球星。
或许得益于跨国成长经历,科比和他的团队及时注意到了中国的潜力。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来到北京,爬了长城,还在长城上表演了几个绝技。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来中国十多次。他和章子怡互动,和周杰伦一起拍摄雪碧广告,参加过科比主持的访谈,甚至还让女儿吉吉学中文。
作为回报,中国也给予科比无比的爱与尊重。即便在科比职业生涯的后期,他的球衣也一直占据中国 NBA 球衣销量榜首。
科比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当然,你科比在意大利也这么说过。意大利是他实际生活过的城市,中国只是他每年夏天过来参加活动的地方。但我依然相信,科比对中国的热爱是真挚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科比早年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让他有了不同的视角,也种下了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种子。从意大利回来后,他几乎要重新学习语言和文化,才能与同学和朋友交流。在《纽约客》2014 年发表的一篇专题文章《科比·布莱恩特的第四节:漫长而痛苦的告别》中,记者写道,科比仍然在思考那段时间的经历。科比提到,“孩子们很残忍,很难。”孩子们很残忍,那时候的生活总是很艰难。
和其他黑人一样,科比崇拜李小龙,也尝试创作说唱音乐,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相比于其他黑人球星,他对这些黑人群体的标志性文化并不是很感兴趣。
这种种族和文化上的错位在2014年《纽约客》文章发表后爆发。此前,一名17岁的黑人少年因“动作可疑”被警方枪杀,引发了全美黑人群体对警察执法问题的愤怒。勒布朗·詹姆斯带头晒出热火全队照片,所有人都身穿深色运动衫以示支持。《纽约客》记者撰文称,在想和科比讨论詹姆斯积极支持公共事务时,科比表示“我不会因为我是黑人就支持或反对任何事情,这不是社会和文化应该向更高层次进步的方式”。此言一出,引发轩然大波。黑人群体认为科比太过冷酷无情,对黑人群体遭遇的结构性困境没有足够的理解,一些黑人意见领袖甚至呼吁年轻人抵制科比。
科比后来在脸书上解释,他的话被误解了,他指的是一般情况,而不是具体指这起事件。具体来说,他也觉得自己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几个月后,他还带头与父母一起出席了一场关于该事件的演讲活动。
吉姆布朗事件、事件以及类似的事件在科比的职业生涯中接连发生。事实上,在讨论科比能否与乔丹相比时,批评者最常提出的观点是,他没有乔丹那样无与伦比的文化影响力,似乎也不像勒布朗詹姆斯那样愿意为黑人文化和黑人群体发声。
我们谁都不是科比,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努力、优秀、伟大的黑人运动员,会因为出身而遭受如此不公的对待,我们也不知道,科比因为身份和文化归属承受了多少苦难。当年轻的詹姆斯在街头听着Hip Hop音乐摇头叹息的时候,年轻的科比却坐在意大利的教室里,学习拉丁语版的荷马史诗。我们能谴责他吗?出身好不应该成为黑人运动员的原罪。
科比因为跨国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而受到质疑,但他也受益于全球化大浪潮带来的跨国交流,更重要的是他跨越时区、文化、国界、种族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有时我仍觉得,科比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远东的中国球迷,所收获的热爱与尊重,或许弥补了他对于归属感的一些遗憾。这也是为什么我相信,当科比说他把中国当成家外之家时,他是认真的。
好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对科比的质疑在减少。因为二女儿吉吉热爱篮球,科比成为了女子篮球最大的代言人和推动者之一。他热衷写作,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更有价值的少年文学,而非快餐小说。退役后,他把时间几乎投入到了他认为有公共价值的一切事物上。那个露出下牙、竭力将自己打造成反派形象的科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极其平和、充满爱心的男人科比。他甚至可能与一直吵闹的父母和好——科比父亲的老友韦恩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在训练营看到科比和父亲拥抱在一起。
然而,悲剧却在最好的时候发生。
每个人怀念科比的理由各有不同。我是一个从三连冠开始就一直看湖人比赛的老“科比迷”,脑海里浮现出一万个科比投篮、得分的画面。但当最近发生悲惨新闻时,我一遍又一遍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发现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运动员追求卓越的故事;而是一个人如何与困扰自己的问题相处,一次又一次克服,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就伟大人格的故事。
我们球迷纪念科比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让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