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啦啦队一直是性感、奔放、活泼、可爱的代名词。在球场上,因啦啦队而引发的冲突非常少见,不仅是在CBA,在全世界的篮球界都是如此。简单想象,很容易将其与英雄救美的好戏联系起来。可惜,事实并非英雄救美,而是美女惹祸。
啦啦队员的不服从导致事件发生
此次事件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当晚江苏球员罚球时,山西队啦啦队队员多次跑到篮下(事后辩称离篮筐很近)进行干扰。江苏队未向技术台报告后篮球球员广告牌,派翻译薛飞多次阻拦,双方发生争吵。随后,现场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强行将薛飞拖走。有媒体在赛后报道称,有工作人员甚至殴打了翻译。这一过程被江苏队的随行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且不论江苏队派翻译进行强硬谈判是否不够冷静,山西队主场工作人员的“暴力执法”有多么不可取,我们先来说说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啦啦队。
主场氛围没有异议,但专业比赛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适用于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适用于赛场上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包括这些给观众和球员带来欢乐和鼓励的女孩。
CBA职业联赛比赛规则非常明确:啦啦队队员分别位于球场两端广告牌后方的适当位置,比赛过程中,啦啦队队员的服装、道具不得遮挡广告牌;啦啦队队员座位不得侵占球场周围两米范围内的比赛区域。记者曾采访过上海男篮啦啦队队员,了解到“球场规则是啦啦队队员入队的基本功,其中一条就是,比赛过程中,啦啦队队员禁止进入球场红线外的区域,特别是边线、篮筐后的边线,禁止进入该区域干扰对方边线发球。”
学习 NBA 啦啦队的专业风格
其实在CBA,啦啦队这种违规行为并非首次,只是本赛季尤为突出。上个月深圳男篮主场对阵辽宁队,主队啦啦队队员也站在篮下,拼命跳起,挥舞着手中的道具,试图干扰对手的罚球。赛后,央视评论员霍楠也在微博上评论此事。他表示:“深圳啦啦队队员太不专业了,虽然我理解她们热爱自己的球队,在场上为队员加油是她们真实感情的表达,但干扰客队队员,阻碍比赛进程,太不合适了,裁判有权给技术犯规,比赛中啦啦队队员有专门的座位,不能随便乱跑。有规则的爱才是真爱。” 另一名篮球评论员朱彦硕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评论道:“这种情况下,应该判主队技术犯规,啦啦队也要遵守规则篮球球员广告牌,别这样打球。”
众所周知,CBA的啦啦队文化是一种“借来的”文化——从NBA照搬过来的景观。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啦啦队这个美好的事物,并成为NFL、NBA等美国几大职业联赛球场的基本元素之一。在美国,一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啦啦队,包括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罗纳德·里根、现任总统布什、影星柯克·道格拉斯、卡梅隆·迪亚兹、桑德拉·布鲁克等。
啦啦队文化在中国才刚刚起步,CBA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好的职业联赛为目标,不仅努力提升球队水平、职业化,也越来越重视啦啦队队员的培养与扶持,努力将这种正能量的赛场文化发扬光大。
CBA从最初组织一群女生站在场边挥舞彩色气球加油,到后来类似广播体操的表演,再到如今用自己的实力打动NBA、出现在NBA全明星赛上……十年来,我们的啦啦队越来越引人注目。
CBA越来越重视啦啦队队员在赛场上的“位置”,但一些啦啦队队员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位置,频频“越位”,以普通球迷身份客串,忘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这反映出CBA赛场上缺乏专业化管理。
在NBA,啦啦队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国内要严格得多。除了严格遵守场上的规则,啦啦队队员就连场外也必须自律。比如不能和球员谈恋爱、背景清白(性行业、酒吧女郎、脱衣舞娘和成人电影演员均被排除在外)、不能从事与训练相冲突的其他工作,只能二选一。
缺乏管理怎么办?
(邵建平 摄)
NBA 是一个稳健的商业联盟。只有球队形象足够好,广告、门票销售和赞助合同才会来。所以如果啦啦队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球队出了问题。这是大事,绝不能容忍。
相比NBA,CBA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篮协虽然有比赛规定,但联盟的纪律处分中却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至于各球队,对于这种无人监管、有利于本队的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昨天,江苏队替补队员多次找到技术代表提出质疑,希望技术代表能够介入阻止,但技术代表总是回答“我也没办法!”这种态度很消极,但却直接反映了CBA目前的现状。
平心而论,CBA联赛要想健康持续发展篮球球员广告牌,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团队必不可少。这支规模较小的啦啦队反映出了很大的问题。如今CBA挂出了管办分离的牌子,但联盟管理却远非专业。该拧紧的螺丝什么时候能拧紧还很难说。啦啦队总监闹剧或许不会是最后一场。